本文的所有内容都有可靠的来源,详细信息请见文章最后。
1976年10月5日,唐山地震后的废墟还未清理干净,空气里还飘着灰尘和消毒水的味道。北京军区的陈锡联司令正在废墟中安慰受灾的群众,突然,警卫员急匆匆跑来报告:“华总理的电话,有急事!”
陈锡联心里一沉,他知道这个时候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肯定不是小事。他拿起电话听筒,只听到华国锋坚定地说:“马上回北京商量事情,立刻出发!”说完就挂了电话。陈锡联随即登上了飞机。
飞机飞过华北平原时,他透过窗户看到漆黑的夜色,心里有种感觉,国家和党的命运可能在今晚会发生变化。
1976年2月2日,中共中央发布了1号文件,其中包含了两项重要决定:一是任命华国锋为国务院代总理,二是由陈锡联在叶剑英生病期间代理中央军委的工作。
这份文件反映了毛主席在生命晚期的政治安排。当时,周总理已经去世,邓小平因特殊原因也无法接任。在政治局里,同时拥有军事和政治背景的人只剩下陈锡联、王洪文、张春桥等少数几位。
毛主席在病床上仔细考虑,最后决定:“陈锡联自小投身革命,擅长指挥战斗,曾领导过兵团,管理过炮兵,还在国务院任职,让他来负责一下吧。”
关于“陈锡联取代叶剑英权力”的说法迅速流传开来,叶剑英的老部下们甚至直接发问:“叶帅身体好好的,为什么要换人?”
在一次电话里,叶剑英对陈锡联说:“你是不是担心我搞小动作?我要是真想搞,哪里不能搞?”陈锡联苦笑着解释:“请您留在北京,是为了在中央多留一个支持的声音。”
实际上,这次人事调整是毛主席为了制约“四人帮”的举措。叶剑英因为反对江青集团而遭到政治打压,说自己“生病”只是个借口。
陈锡联的工作环境十分敏感,他接手军委后一直坚持遇到大事就向叶帅汇报,而叶剑英也悄悄地支持他的工作。
那时唐山发生大地震,陈锡联力主调兵十万进行救灾。毛主席病危时仍圈阅批准文件。9月9日毛主席逝世,陈锡联悲痛中更加紧张,军队绝不能乱!
陈锡联在回北京的路上一直在思考华国锋说的话:“某份报纸上有一篇文章,这是个信号。”到北京后,他直接回家拿报纸,发现头版的标题把毛主席的遗言“按过去方针办”改成了“按既定方针办”。
这六个字的改动,实际上是“四人帮”假借毛主席临终遗言来夺取权力的信号。如果他们得逞,邓小平复出将会非常艰难,国家可能会陷入更加严重的动荡。
华国锋的紧急召见,是为了确定对付“四人帮”的最终计划。作为军队的实际掌舵人,陈锡联的态度非常关键。
他直接告诉北京卫戍区司令吴忠:“根据情况行动,不必逐级请示!”这句话去掉了军队调动的程序限制,为10月6日晚的抓捕行动做好了准备。
夜晚,华国锋给陈锡联打电话说:“事情已经处理好了。” 在玉泉山的政治局紧急会议上,一切终于确定下来。
玉泉山会议结束后,陈锡联马上提出放弃军权,他说:“叶帅来主持更为合适。”不过,华国锋还是坚持要他继续管理到1977年3月。
这段时期让他受到了很多批评,甚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,他还主动向邓小平承认自己“没有替您说话”,但邓小平只是摆了摆手说:“有错没关系,改正就行了。”
后来粟裕在病床上转述了邓公对陈锡联的评价:“陈锡联没有争权的念头,不会搞叛乱。”这一句话定下了基调,解决了当时的政治难题。
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。1971年,中国重新加入了联合国大家庭;1972年,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,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僵局;到了1976年,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已经超过110个。
毛主席提出的“三个世界”理论将美国和苏联归为第一世界的霸权国家,而中国则引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,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。
1972年,虽然经济危机和外交进展同时发生,引进了42亿美元外资后,中国的财政赤字增加到了100亿人民币,城市里的失业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。
陈锡联负责的国防工业现在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,毕竟过去那种“备战备荒”的时代正在被“和平发展”的新时代所取代。
在高层权力变动的背景下,人们更加关注基本生活需求。唐山地震揭示了基础设施的薄弱,而“四人帮”的口号仍然在批判“唯生产力论”。
华国锋和陈锡联等实干家与老一辈领导人的合作,核心目的是让国家的工作重心回到发展生产和经济上来。
1999年陈锡联去世时,官方讣告中提到他在决定国家大事时勇敢站出来,这句话是对1976年那次电话的高度赞扬和认可。
回想过去,从毛主席病中将重任交给陈锡联,到华国锋深夜紧急召唤,陈锡联的决定始终坚守一个原则:军队是属于党和国家的,而不是任何派系的工具。
如今,距离那个时代已近五十年,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正陷入国会弹劾的困境,他的支持率也跌到了新低。这仿佛是历史的回声,提醒我们当权力过渡缺乏制度保障时,社会终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1976年中国顺利过渡,离不开像陈锡联这样的军人。他们不争功,只站稳位置,虽然不是镁光灯下的焦点,但在风暴中却是最稳定的支点。
垒富优配-全国十大配资平台-炒股加杠杆软件-股票配资入门多少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